古代学校为何称“庠”?
“庠”有上庠下庠之分
“庠”作为古代学校的名称,古籍中不仅有很多记载,而且各有解读。如《礼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明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庠为乡学,有堂有室;序为州学,有堂无室。”“庠老”、“庠生”、“游庠”等都是因“庠”而衍生出的对人的称谓。其中“庠老”是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庠生”是对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的称谓。古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元代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清代刘大櫆《吴君墓志铭》:“子一人,定,邑庠生。”清代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这里的“邑庠”即县学。“游庠”则是指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总丱之时,三人一同游庠。”清代黄蛟起《西神丛语·许世卿》:“馆於嘉禾项氏,其子已游庠,督责之甚严。” 清代毛祥麟《对山馀墨·群芳榜》:“有沉濬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听其以厚赀出入,乃愈放荡。”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此人既游庠食饩,当令人勉之务正。”
“学校”一词始于民国
据考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最早的学校就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夏朝,学校已有四个等级,分别称作“学”、“东序”、“西序”、“校”。商朝时,这四种学校的名字又演变为“学”、“右学”、“左学”、“序”。此后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西汉时期,学校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唐代办学达到古代鼎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期的学校基本承袭隋唐,但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将学校称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的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如有侵权请告知
江西·汉唐·品阁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汉唐品阁以文化酒店为支撑,以园林建筑为承载,开展书院文化传播、中式生活推广、艺术交流策展、园林艺术设计等文化活动,打造集文化博览、旅游、书院、餐饮和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汉唐品阁文化综合体。
江西五套新闻晚高峰将每天与您分享【汉唐品阁】微信栏目——传承弘扬·书院文化、国学·易经、艺术品展陈·三大版块。本栏目内容全部由“江西汉唐品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想要了解更多古今文化,请关注公众订阅号“汉唐品阁”。
江西·汉唐·品阁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微信号:HTWH001
阅读是一种智慧 分享是一种美德
汪春翔13907910715
王继军13970815269
公司地址:江西·南昌市象湖东岸施尧路888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