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摸脸”的举动,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想法
原创 Joe Navarro 酷炫脑
Via:instagram.com
作者 | Joe Navarro
翻译 | 刘子涵
改写| 棉花熊
审校| 严佳静
朗读 | 胡恩
美工 | 老雕虫
编辑 | 小鱼
在身体的各个区域中,面部区域是接受最多各种各样的触摸的。
我们触摸自己的脸,有时是为了满足大脑保持平静的需要,又或者是为了加强某个时刻的情绪感受。
随着压力的突然增加,大脑会评估情况并策划触摸行为。
多年来,我写过许多关于人们通过触摸自己的面部来进行自我安慰或安抚焦虑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触摸、爱抚、接触、抓挠、摩擦、拉扯、拨弄、按压、捏,以及对自己的脸做许多其他事情。身体的其他任何区域在一天中都不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仅仅考虑一下嘴唇。我们舔它们,压它们,用手指抚摸它们,拍打它们,拉扯它们,甚至用它们发出无意义的振动声,还有,用它们接吻。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大脑保持平静和平衡状态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加强某个时刻的情绪感受。我们已经不再是蹒跚学步的婴儿,吮吸手指也不再能起到情绪稳定的作用——这时候,脸部成为了人们安抚自我的首选媒介。
Via:dribbble
在我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推测人们之所以如此频繁地触摸自己的脸,是因为第五颅神经为我们的脸部(额头、脸颊、鼻子、眼睛、下巴)注入了如此多丰富而敏感的神经末梢。因此,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触摸我们的脸来安抚自己,比触摸身体的其他部分更为合理。换句话说,第五颅神经最适合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安抚情绪,因为它很“强壮”,范围很广,而且靠近脑干的关键部分。在那里,触摸这个行为的信号被大脑接收并立即分配,以便在需要时促进某些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比如催产素(能够使人心情开朗并增强个人归属感)。
不同的触摸方式
或许以上的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经常触摸自己的脸,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每次触摸自己的脸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的。你可能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你是如何触摸你的脸,或者是在什么时候触摸的。但是,事实证明,我们选择不同的触摸方式实际上是基于大脑的不同需要。当你感到脸颊发痒时,你就去抓它。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种痒会下意识地迫使你采取行动。为了减轻瘙痒,你仅仅选择用触摸的方式、或是按压它、拉扯它、摩擦它都是不够的。如果你感到痒,大脑就会感觉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此激活能减轻这种痒的最佳反应——为此只有抓挠才能做到。
因此,根据我们的情绪、情感状态或压力水平以及不同的需求,大脑会选择适当的“武器库”来部署你的触摸方式。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思考时,我们倾向于用食指和拇指非常轻地触摸我们的下巴?这是因为手指中包含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够负责精确的抓握和感觉,从而对思考的过程作出贡献。这种触摸方式也可能会配合触摸下巴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放松。你可以试着在放松时只用小指尖触摸你的下巴。你注意到区别了吗?不同的手指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在沉思时,大脑更喜欢较宽的手指——特别是食指和拇指——的触摸。
另外,你还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你现在面临着一个困难的局面,也许是你的日程安排突然发生了冲突,或者你感到很沮丧,你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触碰自己的皮肤,而是在思考如何调和冲突的时候大力抓挠自己的脸颊。为什么我们的触摸方式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大脑重新评估了环境,并部署了一个更有力的举动来应对突然增加的压力。压力越大,触摸就越有力量,触感也会更加强烈。从拉扯我们自己的肉体,到拨弄嘴唇,到紧紧捏住我们的脸颊,到向下擦拭嘴角一直到下巴(口周安抚),所有这些行为都可能出于安抚自我的目的而出现。
不同类型的神经
为了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必须认识梅克尔(Merkels)、迈斯纳(Meissners)、拉菲尼(Ruffinis)和帕奇尼(Pacinians)。这些姓名属于不同的神经家族,是我们手指和脸部皮肤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们中的每个神经都向大脑提供不同的感觉。例如,迈斯纳细胞对最轻微的触摸也能保持高度敏感,并迅速识别纹理的变化;帕奇尼对触觉或压力和振动的瞬时变化很敏感;梅克尔神经末梢可以区分不同的质地和物体;而拉菲尼神经细胞则对较慢的、较均衡的触觉敏感,尤其是压力变化的确切位置。
Via:互联网
这些皮肤神经家族的成员不仅仅有不同的工作,它们的浓度也各不相同。有些神经非常敏感,你在触摸一根头发时它就能敏锐地察觉,而其他神经对钝性压力的反应则更强烈。例如,迈斯纳和帕奇尼细胞会向大脑发送短暂的电信号,让它知道有东西被触摸了。与此同时,来自拉菲尼神经末梢和梅克尔细胞的信号在整个触摸体验中持续地发送信号。如果你触摸某样东西是为了了解它的细节,比如你在阅读一页纸上凸起的盲文点,那么最准确传达信息的将是梅克尔细胞,因为它们高度集中在指尖,并能区分其他神经末梢无法区分的事物。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想知道为什么有人突然这样或那样地摸自己的脸,或者你发现自己在苦思冥想时会不停地触碰你嘴唇上方那部分垂直折叠的皮肤,这其实是一个提醒:大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事实证明,抚摸自己面部的不同方式还能暗示我们,自己的大脑中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Via:《running man》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 Buijs, R. M., De Vries, G. J., Van Leeuwen, F. W., and Swaab, D. F. (1983). Vasopressin and oxytocin: distribution and putative functions in the brain. Prog Brain Res. 60, 115–122.
2. Dutton, Jonathan J. (2011) Atlas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Orbital Anatomy. Elsevier Inc. p51–82.
3. Heinrichs, M., Baumgartner, T., Kirschbaum, C., and Ehlert, U. (2003). Social support and oxytocin interact to suppress cortisol and subjective responses to psychosocial stress. Biol Psychiatry 54, 1389–1398.
4. Ikeda, Ryo, et. al. 2014. Merkel cells transduce and encode tactile stimuli to drive Aβ-afferent impulses. Cell, 2014 Apr 24, Volume 157, Issue 3, p.664–675.
5. Linden, D. J. 2015. Touch: The Science of the Hand, Heart, and Mind. New York: Viking
6. Montagu, Ashley. 1986. Touching: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f the Ski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7. Napier, J. R. (1965). Evolution of the Human Hand. Proceedings Roy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Volume 40, p.544–557.
8. Navarro, Joe. 2008.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9. Porges, S. W.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physiological basis,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Grossman P, Janssen K, Vaitl D, editors. Cardiorespiratory and Cardiosomatic Psychophysiology. Plenum; New York, NY: 1986. pp. 101–115.
10. Porges, S. W. The polyvagal theory: phylogenetic substrates of a social nervous system. Int J Psychophysiol. 2001;42:123–146.
11. Uvnäs-Moberg, K. (2003). The Oxytocin Factor.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12. Uvnäs-Moberg, K., Arn, I., and Magnusson, D. (2005). The psychobiology of emotion: the role of the oxytocinergic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ur Med. 12, 59–65.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原标题:《从这些“摸脸”的举动,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