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你想得那么直来直去。赤壁之战后,东吴在长江以南站稳了脚跟。“地盘”有了,但“名分”没了。北方曹魏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蜀汉刘备自封汉室正统,孙权的身份始终在悬浮状态:吴王?地方官?藩王?皇帝?其实,当时的老百姓也搞不明白这场权力游戏的规矩。江东百姓有人说,“我们跟了孙家这么多年,到头来谁是正主还要问老天爷?”也有自认为看破红尘的读书人酸溜溜点评:“咱吴国,富得流油,可终究是屋檐下的人。”而朝廷里什么主意都有:有大臣劝孙权果断称帝,抢占天命先机,也有人怕断了朝贡的财路,迟迟不敢定性。每一步都是走钢丝,稍有闪失就万劫不复。各家有各的话术,谁对谁错,全凭个人解读。你说这权力的蛋糕容易分吗?

看着三家天下勉强维持平衡,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一方面,孙权刚刚经受“兄弟反目”打击,心头有根刺;另一方面,外界虎视眈眈。偏偏在这时,曹丕挥军南下伐吴,一场腥风血雨一触即发。吴国内有人认为,“称帝”会断了和魏的最后一丝体面,万一魏军更大规模进攻,吴国危矣!更有反方学者,时至南朝萧梁时代还在追问:“孙权搞这么新潮的谥号,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吗?”要知道,谥号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随便乱用,既显得不敬前人,又容易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笑柄。于是就有保守派继续主张,还是按规矩走,做个安分守己的吴王,别瞎折腾。看似平静的吴国,其实人人心里都悬着一块石头,既怕对外又怕出乱子。每个人都在等孙权一声令下,可谁也不愿首先打破安稳的外壳。吴国上上下下,像极了暴风雨前的海面,表面平静,水下暗流翻涌。

就在大家以为“称帝”遥遥无期、孙权只能继续扮演吴王角色的时候,孙权突然来了一招“草船借箭”——吴国内制造祥瑞,声称“天命降临”!这套路比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刘备复辟汉室还要曲线救国。没有师出有名的血缘正统,也没有皇帝禅让的仪式感,反而把一切都推到“天意”的锅里。吴国百姓突然发现,隔三差五就有祥瑞传说,“天出异象、凤凰来仪”,各种玄机满天飞,仿佛王者气运非孙权莫属。孙权这一操刀,彻底把三国格局搅成一锅粥,原来正统可以不靠血脉、不靠禅让,只要“天象”随叫随到!各派势力瞬间激化:支持派大喊“天命不可违逆”,反对派则怒斥“自导自演忽悠人”。这一波操作,把前文藏下的矛盾彻底放大:历史到底是人说了算,还是“天意”说了算?孙权用自己的方式,把“名分”问题彻底摆上了桌面,所有相关方都不得不表明立场,三国的“最后大片”正式上演。

新政带来的短暂热潮后,很快冷静下来的还有压抑得更深的危机。孙权表面上压住了乱局,自创“天命”称帝路线还顺带玩出个大字谥号。但外有强敌,内里乱麻。吴国内的读书人偷偷摸摸传着冷笑话:“我们孙家就是任性一回,连谥号都要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沈约就在史书上发问,这“大”到底有啥说头?其余南朝学者也觉得“莫名其妙”,几百年过去,历史学霸都找不到正规出处。与此同时,来自魏蜀的矛盾并未消失,只是表面暂时稳住,像极了用新的漆盖住老墙皮,时间一长,裂纹还是会破。孙权身后,吴国没有因“正名”而高枕无忧,反倒夹在历史“正统”与“创新”之间,谁也不服谁,各持己见。天命、血统、家业,谁是最后的裁判官?百姓的疑虑、士族的分裂、后人一代代的困惑,这些都是你无法回避的大坑。吴国真的走出了自己的路,还是走进了历史的“迷宫”?

说来说去,孙权的“蹊径制胜”确实值得反思。如果说曹丕靠压迫,刘备靠名门,孙权则是靠“编故事”。这招看着气派,实则尴尬:大字谥号,以为能“包打天下”,结果反倒成了千古谜题。有些人表面赞口不绝,说孙权有胆量、有创意,可仔细一想,这极像是给自己找台阶下。特立独行固然吸睛,但“规矩”一旦乱了,后人怎么看你都成问题。反对派甚至觉得,“天命”不过是一顶合身的帽子,把一切责任推给老天,天底下还有比这更省事的事情?你看孙权称帝、造祥瑞、发大字,样样都能入史书,可后人呢?一到研究细节时,分分钟犯糊涂。夸孙权大度恢弘,其实“创新有理”?别忘了,这创新如果留给别人试,未必不会被当作怪谈。所以“吴大帝”也好,“无底帝”也罢,历史的归宿总是更加讽刺。觉得孙权的“创新谥号”是明智选择吗?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你觉得孙权给自己捏了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字谥号,是历史的大胆创新,还是夹缝求生下的无奈之举?要是你是吴国百姓,会为这样的“皇帝创新”而骄傲,还是会觉得自家皇帝有点“不正经”?历史的“规矩”真的是用来打破的吗?留言说说你的真心话,到底是支持“吴大帝”的豪迈,还是怀疑这只是个“吴大无底”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乒乓球赛_2014世界杯十佳球 - mz2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