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既然你想要激发对方行为向共赢的方向移动,你应该先拿出共赢型的行为模式,例如:

“这样吧,今天文章已经写完了,先推出去吧,明天的文章主题你来定,按照你的需求来写怎么样?”(领导型行为)

“我承认这批文章是不太适合今天的推送,你希望怎么修改?我可以努力符合你的要求”(依赖型行为)

“这样吧,今天文章已经写完了,先推出去吧,明天的文章主题你来定,按照你的需求来写怎么样?”(领导型行为)

“我承认这批文章是不太适合今天的推送,你希望怎么修改?我可以努力符合你的要求”(依赖型行为)

当然,激发共赢不总是能成功的,但如果你设身处地地想一下的话,得到理想结果的概率要比坚持自利的动机大得多。

你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好吧那这次就先听你的。”——主导的行为激发顺从的行为

或是

“这样吧,你把XX、XX、XX三个地方改了吧,改完我们看看。”——顺从的行为激发主导的行为

“好吧那这次就先听你的。”——主导的行为激发顺从的行为

或是

“这样吧,你把XX、XX、XX三个地方改了吧,改完我们看看。”——顺从的行为激发主导的行为

有一种常见的例外情况是,当你的攻击型行为施加给对方的压力太大时,对方可能会从防御型行为中突然反弹为攻击型行为和你互怼——人都是有脾气的。

4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装睡是一种什么行为?

装睡,是一种彻底拒绝沟通,拒绝接受对方任何观点和建议的行为,一种防御型行为。

常见的方法是,弄出声音、大力摇晃、威胁对方如果继续装睡就如何如何。

这些方法不起作用的原因在于,你无法通过自利的方式去激发共赢的行为。

对方之所以装睡,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受到你的影响;你越激进地向对方施加影响,只会让对方更加坚决地装下去。

理论上说,要改变一种防御型行为,最好的做法是采取顺从而共赢的依赖型行为。

比如:真睡,就睡在他旁边。

你很快就会看到装睡的人醒来,因为我们都知道:

没有人会在一个睡着的人旁边装睡。

5

在这个模型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陷阱。

第一个是,对于攻击型的行为采取防御型行为。例如:当被其他人质疑工作成果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激烈的自我辩护,尽管他们早就知道,很少有人会真的被某人的自我辩护所说服。

第二个是,对防御型行为采取攻击型行为。例如:当有人不愿意积极配合工作时,大多数人都只会不断强调工作对自己(而不是对方)KPI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言语、投诉等方式向对方施加压力。这事实上也很少成功,最多是让对方提供非常消极的配合,并且以长期的关系破坏为代价。

甚至,在很多时候,这都会让对方走向攻击型象限,展开互怼,更加激烈地反对你的提议、主动给你的工作制造障碍。

这是两个很难避开的陷阱。因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我们的动物性。“有人怼我?那就怼回去啊”,这是一种没有道理可讲的身体反射。

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往往都建立在违背基本人性的前提上。但违背自己的本能,总是困难的。

6

现在,想象一下你是那个不愿意推送小编文章的编辑。

在你告诉他你的决定之后,你看到他撇了撇嘴,一言不发地走了。

当天晚上,你看到他在朋友圈里说:“遇到不识货的编辑实在太无语了。”

第二天,你还会选择采用他写的文章吗?

结果第二天晚上,他在朋友圈里继续抗议:“拿着鸡毛当令箭,真拿自己当老板了。”

第三天,你会怎么做?

第三天晚上的朋友圈是“傻X。”

第四天,你会开始和他合作吗?

7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理论罢了。

如果你想让一只乌龟从她的龟壳里伸出头来,理论上说更好的做法似乎应该是用食物引诱她主动伸出头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人会选择砸她的龟壳吧。

或许,如果我们能观察到足够多的样本,我们会发现一些最终被人砸碎的龟壳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作者:刘晨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乒乓球赛_2014世界杯十佳球 - mz2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