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探秘|火焰山究竟暗藏啥秘密?答案就在牛魔王老婆身上!
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行者道:“铁扇仙怎的?”那人道:“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
糕粉的获得,在《西游记》中描绘得特有庄严的仪式感!本来,农民们在耕作和收获时就是在非常庄严的“仪式”中进行的。笔者在仪式二字上打上了引号,是要提醒读者明白:古人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在庄严的仪式中进行的,只不过农民们在一年中的各种仪式从来不会引起达官贵人们的重视罢了!
“熄火”、“生风”、“下雨”,这些自然现象与农民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一年四季寸草不生,此地也与农耕无缘!
四、按《西游记》中的描述,铁扇公主熄灭“火焰山”后,又会复燃,这种熄而复燃是周期性的:
行者道:“我当时问着乡人说,这山扇息火,只收得一年五谷,便又火发!如何治得除根?”罗刹道:“要是断绝火根,只消连扇四十九扇,永远再不发了。”
这“四十九扇”中的数字“四十九”,按青海土族群体的民俗来理解,该数字象征的是人的死亡(丧礼中的丧期是四十九日)!《西游》作者是借角色罗刹女的口吻在向读者转达一个信息:要想断绝火根?除非人们都死亡!为什么要透出这样的信息呢?因为《西游记》中描绘的“火焰山”,影射的是青海河湟谷地农民们的、一年一度的大规模的农事“烧山”积肥活动!
这种点燃整个山坡的农事劳作文化,在河湟谷地人们叫做“烧灰”。自从八十年代“化肥”的普及,这种落后的“烧山”农耕文化也就陆续退出人们的视线绝迹了。要想猎奇?笔者只能推出一位河湟藏族学者、诗人梅拉尚先生的一篇长诗,还原“火焰山”的原型。诗文较长,但对河湟农耕文化而言,这篇长诗极其珍贵。这篇长诗必将成为反映河湟农耕文化的、史诗级别的叙事诗 (全诗收录在文末附录)。
梅拉尚先生的长诗,已刊登在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群文天地》2019年03期上;同刊04期由赵永才先生作了评,文章题目为《山凹里的低吟者——梅拉尚长诗<灰>解析》。笔者全文引用只是为了证明在青海省河湟地区山区在八十年代之前曾经有过声势浩大的烧山积肥农事活动!
《西游记》中描述的过“火焰山”的故事,其细节与河湟谷地山区农民们的烧山积肥活动极其相似。
三秋时节,这里的农民们收完田,就要在山地里“踏灰”,也就是动员所有的牲畜在每一块田地中央踏瓷实二三百平米方圆的土地,再用铁锨开挖成土块,待干燥后,用粪块做燃料,将那些土块敲碎成拳头大小,顺风堆积成长方体再从一端点燃。黑色的土块经过煅烧变成红色的,再将其敲烂打碎均匀地撒到田地里当作肥料。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烧灰”。
在“烧灰”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生产工具——铁锨。扛着铁锨去烧灰,铁锨在使用过程中要完成三个项目:“挖灰”、“看灰”(燃烧过程中不断用铁锨挖土、盖土,控制火焰使之从一端烧至另一端)、“扬灰”。这与铁扇公主的扇子: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相对应,煽动“铁锨”的结果换来五谷丰登。这里的“铁锨”就是公主的“铁扇”。“铁扇仙”的芭蕉扇藏在公主的牙缝中,这里又是在暗示植物种子——粮食。使用神扇有个口诀:“哃嘘呵吸嘻吹呼”,这些字都表示响声的,也就是每个人对“五谷”的“吃”和“排”的声音。
笔者相信《西游记》作者是江淮一带的文人,试想当他看到青海河湟谷地的每一座山坡上、所有能活动的人、所有的牲畜纷纷参与到烧山积肥活动中,面对八百里山坡上燃起的熊熊大火作何感想?这种情景与那新疆的一处丹霞风景相比,哪一个更似难以逾越的“火焰山”?
数字“八百里”也十分准确,“烧灰”积肥的区域正是湟水北岸东西四百里和南岸四百里山地。川地是不烧灰的,《西游记》中也明确指了出来:
闻得樵夫道:“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行者近前作礼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罗刹女是谁?“罗刹”的读音,在河湟土人语言中是“骡子”的意思。这里寺院护法被尊称为“骡子天王”,是女性形象,佛经中记:“高原土人是猕猴与罗刹女的后代(具体信息来自湟中博物馆壁画简介)。”
词汇“土人”,在整部《西游记》中,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西梁女国”一节中,另一次就在“火焰山”一节中。在河湟地区的古代文献中,称土族先民为“西宁州土人”。
自笔者研究《西游记》原型以来,认定主角孙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浑。由此,很多读者质疑:“吴承恩去过青海吗?”笔者只能反问:“吴承恩是作者吗?”角色孙悟空的所有特征都能与吐谷浑的特征吻合。《西游记》文本中还出现很多土族民俗、语言词汇,特别是这些词汇的涵义也能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综合这些信息笔者确信《西游记》作者不但来过青海,且在河湟地区有长时间居住的经历,他饱读诗书、忧国忧民,能站在儒家高度对几千年中国历史、帝王到平民、各种信仰体系能够作出如此客观公正的评判(由西游文本内容即可证明)。这样一位具备顶尖学识水准的人物,如果来过青海,他肯定会留下足迹的。
学界研究人员已经从最早版本《西游记》刻印字体中辨认出出版年限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明朝万历年间,来过青海,且能够对土族先民如此熟悉的名人,除了编纂《西宁卫志》的龙膺还有谁?从诗句“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中也能窥见到西游作者数次来过河湟谷地。
因《西游记》的主题是批判明朝皇室的作品,作者在叙事时多采用“暗示”手法。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数字要特别留意。比如孙悟空生死簿上写的数字:魂字1350号,会不会是指一段历史时期?注意到第十三回中出现:“自王莽篡权时,在这座山下压了一只神猴。”要是从王莽扶植的九岁刘衎皇帝算起,1350年后正好是黄河边“红巾军”起义的纪年。数字“1350”就是揭示孙悟空原型身份的密码。
在本章回中又出现一组神秘的数字,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又如,行者道:“我当时问着乡人说,这山扇息火,只收得一年五谷,便又火发!如何治得除根?”罗刹道:“要是断绝火根,只消连扇四十九扇,永远再不发了。”
据后面的叙述,一年得扇一次,这也符合农耕实际。但前面“十年拜求一度”,这十年会不会是一种暗示?因为龙膺是在万历二十三年贬官来到湟塞(西宁)的,折腾了十年后于万历三十三年皇帝又宣进北京城委以重任。
数字“四十九”,是当地人丧葬期限,寓意是若想彻底断了火根?除非人都死了!
数字“一千四百五六十里”很具体,在“神魔”描写中一定要留意这些数字,很有可能在影射着一段典故。如果按王莽篡权时(西汉刘衎元年)算起,该数字影射明朝景泰七年,这年有一位可以算作龙膺榜样的名人——陈祚仙逝。
西游作者为了夯实其“暗示”,同时会出现很多数字,达到“频频暗示”的作用。比如:“将左手大指头捻着那柄上第七缕红丝,念了一声哃嘘呵吸嘻吹呼,果然长了有一丈二尺长短。拿在手中,仔细看了又看,比前番假的果是不同,只见祥光幌幌,瑞气纷纷,上有三十六缕红丝,穿经度络,表里相联。”第“七”缕红丝与明景泰七年对应;用“左手大指头”这是要夸赞某个人。三十六缕红丝是指农作物玉米的穗,但数字“三十六”与“穿经度洛”配合,真似在说:“某某三十六年,穿过洛阳回乡。”数字“三十六”频频出现,肯定是在强调着什么。孙悟空变作一个螃蟹,也是不大不小的,有三十六斤重,扑的跳在水中,径沉潭底。也似乎在说:“某某三十六年,一口气回到湘潭。”
被笔者确定的《西游记》作者龙膺,他在当朝万历三十六年在做这么?史料载:龙膺因母去世,于三十六年春正月归武陵,并遗诗句“扶广柳六千里,未遇雨雪,安灵对湘楼中”。
当然,这些数字是不是西游密码,还需作进一步确认。假设这些数字是龙膺有意引导读者在阅读有趣的神魔故事之余,去翻看一些历史典故,对提升读者个人素养方面还是有益的,笔者也建议应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才能进一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下面摘两段文字作为本文结语:
一、龙膺与杨中丞书信之一
《答杨中丞》:弟膺少年不羁,文酒自放,中岁改玉,稍有志于时。驰逐沙场,薄树劳伐。创密谋于青海,佐末议与松山。前后十年,心力俱悴,而党人欲以宣波及我,乃借口赋诗退虏讥之。至今俯首簿书,羁迹藩臬。回忆桃花溪上,烟月一竿,恨不脱屣而去。
二、陈祚生平简介
陈祚(?-1456),字永锡,苏州府吴县人。永乐初进士。选庶吉士,授御史,擢河南参议。永乐十五年(1417)疏言建都北京非便,谪为均州太和山佃户。躬耕力作,处之晏然。宣德二年(1427),擢御史,巡按福建,地方大吏多被其弹劾,闽人称颂。又疏劝勤圣学:帝王之学在于明理,明理之道则在于读书。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圣贤格言,无不备载。愿皇上于听政之暇,命儒臣讲说,没有大的缘故,不得中断。使您得以知道古今为何而治,政事如何得民心,必能开广聪明,增光德业,疏还邪佞,天下人民受福无穷矣。宣宗见疏大怒曰:竖儒谓朕未读过《大学》耶?敢如此轻我,不可不诛。械之并其家属俱下狱,禁系五年,其父竟瘐死。英宗立,陈祚得释复官。再巡按湖广。当时太监王振用事,法务严峻,陈祚上言:近者法司定罪,多违定律。如侍郎吴玺误举主事吴辄,宜坐贡举非其人罪,却坐以奏事有规避律斩。及吴軏自经死,狱官狱卒之罪应递减,却授不应为重罪,一概杖之。一事如此,余事可以推想而知。英宗以为然,以其奏章示法司。不久改南京,迁福建按察使佥事,贪官污官望风解绶。天下毋问识与不识,皆推其正直。景泰七年(1456)逝世。
附录:
灰
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
——河湟农谚
梅拉尚(藏族)
一、踏灰
河湟人心灵永不磨灭的痕迹
河湟人心坎里最好的磷氮肥
河湟流域上千年的河湟人
三五年能学个买卖人
一辈子学不透庄稼人
踏灰最好的季节
不过秋雨连绵的阴雨
歇地 茬子浸透了的农田
镶嵌在雾气茫茫的大山里
毡褂 毡靴庄稼人温暖的炕头
毛驴 骡马庄稼人老实的搭手
踏一个圆圈
圆点是男人们的起点
一手扬起牧鞭
一手牵起排成横队的牲口
在那里转圈踩踏瓷实
一个个硕大厚重 圆乎乎的
正像混沌的地球
正像毛驴 骡马驾驭过的轱辘
多像碾坊的磨扇
多像毡褂 毡靴上滚动的汗珠
二、挖灰
找个秋日晴朗的日子
扛上拴有木屐脚板的凿锨
歇晌时充饥的锅盔
灿烂的阳光里啐一口唾沫放入掌心
使劲地咬一口
将把凿锨深深地切入
还有那个未拓荒的光灰一起
切成约一尺见方的土坯
小心的把每块层叠层叠的土坯扶起
宛然牧人小心翼翼地扶起刚出生的羊羔
湿漉漉的热汽
任由母羊舔舐似的
任由阳光吮吸似的
任由晚秋蒸馏似的
三、翻灰
犹如裸陈的岩石
犹如牦牛的犄角
经得起时间的洗涤
经得起风雨的锻打
层叠层叠踩踏瓷实的土坯
那些拥有大山的
那些至爱牲口的
那些围着耙子 板镢的
那些手心结满了老茧 皲裂的
那些酷爱手艺的
那些培育匠人的
修路的开拓者
修渠的开明者
翻灰的先驱者
大自然宠幸的默默者
哦 一把把顶端酷似十字架的长把镢头
翻完了一个又一个土坯
好像越过了一座座山梁一条条沟
两手儿卷成个筒筒麻酥酥
长把把上留下的烙印凸凹不平
是你施加的力吗
大块小块的土坯有棱有角
是你的艺术品吗
四、烧灰
沿着河湟而行
两岸宽阔的黄土地上
洒落无数副堡子的庄廓
背篼 粪杈子 口袋成为置备庄廓里的家什
任是淅淅沥沥的夏秋
还是纷纷扬扬的冬春
耐寒耐湿的庄稼人
朝夕背着背篼 手持粪杈子
牲口鞍子上搭着长长的毛线口袋
夹杂草屑洋芋疙瘩似的粪蛋蛋
总会用粪杈子挑到背篼里
尔后卸在院除的某个角落
渐渐地日积月累宛若土丘
任凭风雨挨打也任劳任怨
我说过夏雨即将来临
夏雨已经来临
把水积蓄在院子
把粪刨挖了摊开
把粪泼湿了再泼
把酷肖茯茶的几块木模子放置在房檐上
把湿漉漉稀巴烂的粪用粪杈子或木锨搭拋在房檐上
铺天盖地的晨光伴随着爽朗的呵呵声
此时泛白的肌肤
娇柔的韧劲非女性煞有介事
草帽和头巾的缝隙里透过烈日炎炎的白光
双手往木模子里紧揽着湿漉漉稀巴烂的粪
双脚往木模子里踩踏着一摞摞蓬松酥软的粪
瓷实了的粪坯小心翼翼地脱模
搬摆成一行行如同列队的兵马俑
一抹夕阳里期盼明天的太阳
仿佛焚烧得砖窑烘烤一爿爿粪块
雨从另一个山头走来时
一爿爿僵硬的粪块
已在庄廓的墙头上垒成一堵长城似的纹丝不动
沉睡了一个季节的粪块开始皴裂
封冻前男人们把烧灰的粪块送到庄稼地里
两股柔软的牛皮绳或麻绳
展铺在房顶宛若两道彩虹
勒捆一爿爿粪块垒成一摞摞形似司母戊鼎
从房顶吊到院子
搭在牲口鞍子上似乎褡裢
别着杈扬 铁锨 榔头 耙子
皮绳的夹缝里 还有
歇晌时添肚的
茶壶 柴火 焜锅以及纳鞋的荷包
皆驮至月光落地 鸟儿撒欢的地里
穿越时空隧道滚动的灰
每个三分之一处的灰头
正如等待状如兰花的五指 奇形怪状的家什
支一行三四堆并排塔形的粪火
砌一堵蜂窝状约一米见方的灰墙
拟同塔形的粪火高些许
紧挨塔形的粪火旁堆砌由小到大的土坷垃
男人们以匠人的身份点扎着
女人 儿女们串成S形穿梭在灰中
像篮球队员彼此传递着每一块土坯
打成温馨的庄廓一样拔地而起
揭开塔形的粪火盖倒入未雨绸缪带火的粪块
盖上冒烟火的塔形的粪火盖
耙子搂聚鹅卵石般大小的土疙瘩
杈扬挑拾搂聚的土灰轻轻地放着
榔头款款地砸碎凹凸不平的土坯
塔形的粪火连同整个灰一起
顺着秋风熊熊燃烧得火焰四处乱钻
男人们时而顺着风势时而顺着火势
铁锨使劲地盖着厚厚的细土又狠狠地拍瓷
俨然一方白毡展铺在田野里
举行一场盛大的迎亲仪式
远远望去像草原上刚组合搭建的帐篷
飘逸的白烟如同炊烟袅袅
男人们满脸的笑容
掩饰不住好像是个鉴赏家
女人们亦应合着评头论足迈向回家的路
男人们手执铁锨连同火烧云一起
蹲在灰燃烧的边缘望着行走的阴影
五、打灰
灰头站成一排间隔
像稀疏南飞的大雁
每个人皴裂的指头隐蔽在棉布手套里
挖开灰墙红彤彤熟透了的灰
像海洋里的红珊瑚礁
不用费劲举起榔头轻轻一拍打分崩离析
像水磨里碾磨炒熟的糌粑
背篼里酣躺的山药
背到另一个带火的灰里埋下
散发出煨熟的
舌尖上的河湟味道
母亲迫不及待的身子
趔趄前行仿佛匍匐地朝觐者
滚了又滚的茯茶溢出一圈圈泡沫
顿时浮云朵朵
柴草籽熟的香气
田鼠打洞的香气
鸟儿呢喃的香气
山药煨熟的香气
红彤彤熟透了的灰独有的香气
都漫山遍野
6、背灰
农耕最吃香的匠人 编织
五花八门的芨芨草 藤蔑背篼
婴儿成长的摇篮
粮食运输的工具
背山里的柴草也有那山丹丹花儿
背山里的苦苦菜也有那冬虫夏草
背山里的月光也有那走失的鸟儿
背脱麦的稳子也有那垫圈的黄土
背酩醪的冰块也有那牲口的粪蛋
背墁墙的白土也有那树林的枯叶
背秋天的地里红彤彤熟透了的灰末
好像夜空里泛红眨眼的星星
偌大的地里点点之灰星罗棋布
好像一堆堆苫上生土的祖茔
灰末的尘埃 晶莹剔透的汗水
浮沉在女人白皙的肌肤上
压弯的脊梁如同拉盈的弓
纵使豪迈不积跬步亦无以至千里
7、撒灰
冬眠了一个季节的灰
悄然惺忪的双眼
召唤春的蜂拥
翱翔风的蓝天
原野上泛青的杂草毛茸茸撩起了绿盖头
庄廓内外的枝头
两三绺雨丝在关外
七八绺绿束在关内
是时候了概出来遛遛
歇了一个冬季的牲口和家什们
喂胖了亦结实了
父亲粗糙而又温暖的手里
把枷板和犁铧搭在马鞍上
耱子背在脊梁里
状如月牙的铁锨掮上
笼子里提着干粮
浩浩荡荡挺进多情的地里
春风拂面撩起飘逸的头巾
再也不用裹紧粉红的脸蛋
火辣辣惹人的眼睛
细镰刀似的眉毛
灰头上羞涩的脸庞
巾帼不让须眉左右开弓
将把一堆堆苫土的灰末撒在多情的地里
仿佛铺上迎宾的红地毯
一对对儿牲口牵引一道道锃亮的犁铧
一回回头似一溜溜铺房的瓦楞
匍匐在犁把翻过的生土与灰末夹缝里的谷物
耱子一浪高过一浪磨平了的地
蓬松的好像刚出锅的搅团
绵软的好像刚出锅的馓饭
柔嫩的好像刚出生的娃娃
偶尔
从山梁的另一侧
从春潮的罅隙里
时高时低 时强时弱
传来阵阵尴尬粗犷的花儿
漫花儿的人倒却不见
少年的味道更像那香喷喷恋手的净身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